画意摄影,何止是“美” ---访谈摄影师阮军:画意摄影
绘画和摄影在表达形式上同属空间艺术,又各表手法与路径,林立不同门类。又因两者共性存在着的覆盖、交叉,避免不了相互的借鉴和利用,所以,画意摄影借助绘画风格表达人文美与自然美,很自然也很必然。同样,用今天的摄影替代绘画中的写生、素材的收集也不失为一个快捷、高效的方法。自摄影术发明,可以说,画意摄影一直贯穿其中。在胶卷年代,暗房技术、修片技术占据着画意摄影的主要路径,而数码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操作软件不断推出,摄影后期越发地强大,更使画意摄影的发挥空间得到了快速的扩大。
今天,我们特邀请摄影师阮军,以他对画意摄影的实践,来认知与探讨画意摄影这一热门话题。
阮老师你好!看到你的作品,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很顺势地联想到了郎静山大师的作品,有人称作为“水墨意境摄影”,也有人称之为“绘画摄影”、“写意摄影”。这种风格在我的认知中,是把绘画的技法、元素借助到了摄影之中,我想这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很想听听你在这种风格的实践应用中,是如何来解读、概念或者说定义这一种风格? 画意摄影源远流长,自有摄影术开始便有了纪实摄影和画意摄影两大类。纪实摄影重在记录真实、留存现实;而画意摄影重在是对意的追求,比如:意境、意识,更多取决于摄影人的创作与情绪的表达。“纪实摄影”、“画意摄影”二者相辅相成,各臻其妙。 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绘画风格表达人文美与自然美,一直是摄影艺术里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并且在摄影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德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是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画意摄影”、“绘画摄影”、“写意摄影”、“水墨意境摄影”,可以归纳在一起,认知为同类型的不同表述,顾名思义,就是摄影作品借助绘画的手段来表达,使摄影作品具有绘画的抒情特征,又绝不等同于绘画,保持着摄影的基本元素、基本特征。借助的是方法,采用的是摄影的形式,使平面的作品产生人们情感上对“诗情画意”的需求。 这种表达方式,在把题材如实摄入镜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摄影人主观感受和情感的注入。作品的构图、影调都要经过一定的考虑和控制,或前期拍摄或后期制作,从而凸显出摄影人本身的情感、意趣,以及照片本身的魅力。近期,我国的一些摄影师,将摄影与国画、书法、篆刻相融在一起, “影画合壁”进行摄影创作,取得很多的创新探索成果。可以说,是一个把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光影技艺融合发展的大胆尝试,大大丰富了摄影的艺术殿堂。 所以,在我的摄影实践中认识到,我们不必固守地、教条地看待概念,看待摄影的概念,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地被打破、被延伸的,这样才能让事物不断得到发展。
《拱月》
《静默》
《揽月》
很赞同阮老师对画意摄影的论述!今天对于摄影艺术,大家都公认为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任何艺术如果失去了她的创作性和独特性,成为简单的记录,那么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深度挖掘并通过摄影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植入其中而达到一种超越,这样的作品才会更加有意义,所以很想知道,你是如何来定义自己的拍摄风格的? 我没有什么风格。没有风格也是一种风格。因为事物都是随时发生着变化,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摄影,摄影是光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是相辅相成。光与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敏锐的观察就很关键。抓住瞬息变化的光影呈现画面美感,就要靠我们的内在修养和学习,练就摄影眼。而技能是为摄影眼和审美服务的。所以,在我的摄影创作中是很少有条条框框的约束的,也不强求自己每次的拍摄都会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因为摄影是需要一定的运气,而更多是自己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积累沉淀。 有位摄影老师曾经总结道“懂得什么是美,才会去发现美,不然美就在您的镜头中,您都不会按下快门。”、“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您才会去寻找答案,不然,您得到了金币也还是一位贫穷者。”这对摄影是这样,对画意摄影更是如此。在这方面郎静山大师绝对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凋零》
《红透》
《梦蝶》
《泡沫中的新冠》
《重奏》
年轻时的你热爱美术,曾经是一名美术教师,你是怎样开始把美术和摄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作出很多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是怎样走过来的?这期间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是否很有故事感? 我在小学的时候记得我父亲就有一台120海鸥照相机。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是做政治宣传,经常需要做会议记录报道拍照,从那时起,受父亲影响,我对照相就有了一种好奇心。那个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父亲在办公室里有一个暗房,照片都需要自己冲洗,那简单的黑、白、灰却能演变出光影的层次、图像,很是神奇。我想是父亲的暗房技术是我后来从事摄影的启蒙,也是我后来喜欢画意摄影的启迪吧! 我一参加工作就在单位里做文化宣传工作。当美术老师是我当时的梦想。在那个年代我们油田为了培养教育人才,就开办了一个师范学院也对外招生。我就进了学院进修美术,师恩钊是我们的班主任。参加了工作有了钱,我就买了一台135日本宾得相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启了摄影的实践,学校要搞活动时我就负责照相记录工作。后来我从国企单位买断下海到北漂只为实现我想要的生活和我热爱的书画、摄影。99年我就在生活的地区开了一家“新生代摄影工作室”。主营的对象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后来觉得地区小年轻人的观念跟不上潮流。2000年就决定去北京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商业摄影,后来工艺美术学院改成了今天的清华美院。清华美院的韩子善教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他主讲的是摄影美学,在那时我对摄影美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我今天的摄影美学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定位》
《方向》
《召唤》
《重复强调》
《孜孜不倦》
听了阮老师的摄影履历,和我所接触到与你同辈的摄影师相比较,非常非常具有代表性。虽走上摄影之路很是坎坷,但可能真是这样的一份经历,是你们的摄影作品有了一分力量,多出了一份内涵。我很注意在你前面的论述中所提到的“拍照”、“照相”、“摄影”,你是刻意这样的区分,还是随意的口述表达?因为你是系统学习过摄影,并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摄影师! 哈哈哈!你太用心了! 是的,我们这一代摄影人绝大多数都是从“拍照”记录开始走上这条路的。那个年代的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在温饱线上,遇到人生的重大变革“照个相”已经很了不起了,而对摄影艺术的认知更是还没个影子。我很幸运,能较早的遇见相机。 所以摄影对于我首先是“拍照”的出现,首先是满足了人们对时间和事件的记录需求。也就因为摄影的这一特性,又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那样的复杂,所以,摄影在短时间里可以让普通百姓快速地接受,也使后来摄影艺术平民化有了可能;而从“拍照”到“摄影”有一个从记录走向人们心理需求的过程;而使摄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则取决于它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是人们通过对客体的应用来表达出个体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是作用于人们心灵与灵魂的一种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感官上的愉悦、满足。
《登顶》
《莲花杯》
《误入》
《叶子》
《一束光》
《开启希望之门》
太专业了,我得好好消化消化!最后,我们一起展望一下未来吧!数码摄影、摄影后期、AI智能绘画的横空出现,结合我们今天谈论的“画意摄影”的主题,摄影从她的艺术表达方式上将如何地得到发展? 数码的发展,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机会愈来愈多,这是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福利。数码相机、手机摄影的普及说明百姓也有追求艺术的向往,艺术性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这是其一; 二是要看到数码时代,特别是后期各种处理软件的出现、发展,使我们百姓、摄影爱好者实现从审美到创作有了可能、有了条件; 三是把控好摄影作品的意识表达和后期处理的关系。好作品永远是思想、意识在先,技法、手段在后。只有当你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觉悟,你才会具备审美能力,遇到一景、一物、一事、一人时,才会于此产生共鸣,而后期是锦上添花、点睛之笔;是重要一步,但非关键一步;是不可缺少,但非唯一不可。最后提炼作品、融入情感、弥补客观时,后期是你不可缺的好帮手。(有时,我会是“不择手段”) 所以,科技的发展我认为只会助推艺术不断地得到发展,让我们的审美不断得到实现,最后,愿我们的摄影师们更加自觉地跟进我们所处的年代,创作出更多、高层次的作品!
《江南情》
《守夜》
《水居-1》
《水居-2》
一块美玉在人们还没有发现她时,她就是一块石头;当被人发现并打磨发光时,她就成了一件装饰品;当被工匠按照客户的要求雕刻完成后,她就成了工艺品;而只有当这块美玉被人发现,并把自己的意愿、情感,通过工具、技巧等手段表达进这块美玉,使之具有了审美特质时,这块美玉就成为了艺术品。 我认为的摄影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将给每一个摄者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