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1963—2023)
朱宪民
Zhu Xianmin
11月25日,“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启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李树峰、朱天霓担任策展人。
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居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团李树峰等成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部门专家等出席开幕式。此次展览的作品,朱宪民先生均无偿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周庆富院长为其颁发收藏证书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李树峰主持。
朱宪民先生,1943年出生于范县(今属河南),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1963年考入吉林省戏曲艺术学校舞美摄影专业,1963至1968年由学校保送长春电影制片厂实践摄影专业,1968年任《吉林画报》摄影记者,1978至1988年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1988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组建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原称“摄影艺术研究室”)并出任任所长,创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摄影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朱宪民先生始终将镜头对准从青海三江源到东营黄河入海口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状态。60余年来,朱宪民先生满怀赤子之情,以平等而热爱的目光,一直把镜头对准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多数人。他的拍摄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久,在大跨度的时空中构建了中国百姓的全景画和交响曲,凸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升华了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提供了优秀范本。
▲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致辞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主持开幕式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展出作品150余幅,分为“风”“土”“人”“家”四个单元,是朱宪民先生迄今为止展出作品规模较大、作品类型较为全面的大型回顾展之一。朱宪民先生以高超的摄影技艺,提炼和萃取了大多数人身上最值得端详的肖像和样态,勤劳、温良、质朴的品格映射和绽放在他们的脸上,在一幅幅画面中得到强烈的呈现。这些作品既呈现出浓烈的人间烟火气和质朴的生活底色,也突出表现了个体存在的颗粒性和鲜活的生命质感,达到凝练而纯粹的艺术高度,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现的是普通人却能典型化,内容最应被人记住却最易被人忽略。这些作品呈现的状态也具备摄影超现实主义的属性: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是这一刻又不限于这一刻……它流露的是情感,折射的是人性;记录的是过去,指向的是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而言,这是一个用60年的摄影来反映黄河文化、切实体现深入生活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文艺思想的展览,意义不同寻常。
风
在漫长历史的大多数时候,普通人都处于自然风化状态。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参与了历史,却很难进入历史叙事,成了面目不清的“民众”。直到现实主义文艺,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产生之后,他们才现身于舞台上,有了形象。
朱宪民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现实主义摄影实践中,以真诚和真情进入各种现场,捕捉和记录了无数节气、风俗画面中的人的影像。当这些普通人的身体和表情,劳作、休闲和活动成为影像表达主体的时候,他们的人格也呈现出灵韵和光辉。
从每一个值得记住的个体出发,去认知他和她的存在状态、生活境遇,去看这些鲜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其实是在观看我们自己。
土
千百年来,黄河两岸的百姓半在水里、半在土里,他们的勤劳和坚忍、欢乐和忧伤,汇聚了无数对立统一的经验和认知。正如朱宪民作品所表达的那样,这些众生,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面对生活,辛勤劳作于这条大河的曲折和奔放的节奏里,如土坷垃一样埋没,如砥柱一般挺立,积淀起吃苦耐劳的品格,升华着百折不回、生生不息的勇气。这些群像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直观叙事,激活时间的遗址,承诺做历史的见证。
朱宪民的纪实摄影,试图接近复杂的现实和深厚的传统,他拍摄的这些群体,在演化中可以极小,也可以极大,可以是一个女人和男人,也可以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复杂人性,正如一枚枚不停转动的多棱晶体,随时都在折射着时代和世界的光与色。
人
家
在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照相机、更不可能用手机随时拍照的年代,朱宪民拍摄的作品,就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生活状态的珍贵记述。在麦场上、在集市上、在街头、在地里、在院落、在屋内,这些千差万别的家庭生活场景,构成了珍贵的、多元化的私密空间里视觉化的历史叙事。这些家庭成员的身体和容颜,姿态和表情,也许能呈现某种关联,也许不能,但是一旦通过作品命名或观者想象,知道他们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物理与情感的家庭空间被打开、被建构,人性中最温暖最轻柔的部分就开始显影。家,是情感场域,也是伦理居所,是人生旅程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离开了就很难回去的地方,是我们对祖辈的记忆,是永远被不断重复的温暖话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但是,个体存在的每一个人民又是历史中的砂砾,易被风化、身影模糊,连带着,鲜活的生活痕迹也逐渐被湮没,则一段历史的一个群体的群像与生活状态、社会生态难以溯源。为此,朱宪民的人民系列摄影作品更显可贵,他数十年坚持聚焦普通中国人,持续地、全面地记录个体平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状态,表达、展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思考历史大框架与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的人民的沉默、坚持、呼声与斗争。
作为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开拓者和领军者,本次“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周年回顾展”以“黄河百姓”系列主题作品为切入,总结回顾朱宪民60年的摄影征程,最全面、最丰富、最广泛地展示朱宪民的摄影成就、艺术贡献,引导观者循着作品感受历史与时代的风云变化,被时代裹挟的人群以及人群之中个体的岁月沧桑,最后关照到同样作为个体的自身,思考自身的根脉、存在与未来。
《黄河百姓》被誉为“迄今为止以影像方式全面表现‘黄河人’生存状态的、时间跨度最大的摄影专著”,朱宪民始终坚持“记录最真实生活”的理念,以现实性、即时性、记实性、未雕琢式地创作方式,定格普通人的人生百态,组成时代的流动之河,这种更直观、更有力、更动人的影像,更能深刻地引起共鸣。透过影像,我们看到的是他人也是自己,是陌生人也是父母兄妹,是平凡烟火也是人生百态,是时光流逝也是昨日不可留、明日会更好;穿过岁月的厚重,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的是平凡中的美好与伟大,生而为人的荣幸与幸福;追随社会的变迁,我们了然的是人民永远是主角、人民的创造才是永动力,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造就家国的生生不息。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蜿蜒、孕育民族,“黄河人”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滴汗水都更能映射中华民族复兴的荆棘征程,更能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扎根人民、聚焦人民,记录人民、歌颂人民,朱宪民用一生记录一条伟大的河流,他的创作感情充沛而又意境悠远,朴实无华而又格局远大,是中国人的“乡愁”,是中国摄影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摄影艺术的价值升华。
展览花絮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周年回顾展”开幕式现场
▲朱秀英(中国人像摄影协会副主席)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