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10期合订本
P. 42

九州摄影家 /JIUZHOU PHOTOGRAPHER



















                                                          02

             序言


             杨宏海
             今年初,我应邀参加老朋友秦军校创作的《深圳围·深圳村》大型纪实摄影展以及作品研讨会。不久,经秦军校兄推荐,中国摄影家协
         会会员万磊来联系我,送上他编著的《围屋》一书样稿,希望我阅读后写篇序言。作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研究者,我深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关
         注客家文化而高兴,充分体现出国人对弘扬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万磊,来自江西农村,在四合院长大。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厦门、深圳创业,多年商海沉浮,已经有所成就。但是,自幼就有艺术天赋
         的他不甘寂寞,十年前开始与摄影艺术结缘,出手不凡,颇有成就,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多年的读书学习与创作实践,使他逐渐步入
         艺术殿堂,在摄影界崭露头脚。2020 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相拥另一个自己——万磊摄影艺术作品集》,是《点亮——100 名企业家
         摄影艺术丛书》之一,但从中可以看出万磊君在摄影艺术方面的造诣与实力。尔后,他以更大的热情和专注力,将摄影视觉投向了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在历史上历经艰辛创造出来的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
         化石”。客家围屋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俗称:福建称“土楼”,江西称“土围子”,广东(梅州)称“围龙屋”等等。它是客家文化最重
         要的实物载体,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万磊君一开始就瞄准“中国围屋之乡”的赣州“三南”(定南、全南、龙南)地区,他从繁
         华闹市的深圳,驱车到边远山区的赣南,在荒山野岭和崎岖道路中去寻访“东方古堡”。最长的一次连续用了十五天行程。因历史久远,大
         多数围屋都没人居住,破败不堪,在艰苦的环境下,万磊君常常不顾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往返群山峻岭,采风问俗,用镜头去捕捉“美的发现”,
         这对于一个企业家兼摄影家而言,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南”地区的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堪称全国之最。这些围屋如散落的珍珠璀璨夺目,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
         万磊君几年来共拍了两千多幅作品,他从中精选了 149 幅佳作入选此书,可谓是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其中关西新围、粟园围、乌石围、燕
         翼围等知名围屋,犹如群星闪烁,蔚为大观。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龙南县里仁镇的粟园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客家围屋,因形似八卦,又称“八卦围”。在
         本书中亦是入选图片最多的。其围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阔豁朗、气势不凡。而最显眼、最华丽的建筑则是“纪缙祖祠”,将先祖李大纪、
         李大缙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是一个三进府第式祠堂,其厅堂高敞、青砖砌墙,封火墙配以麒麟、凤凰等图案,翘角飞檐,精雕细刻,
         中间八根石柱“八柱朝天”,尽显主人的尊贵和权势。在中厅横梁两端,各压着一本书或铜钱。传说铜钱寓意财源滚滚,书本则希望子孙发
         愤读书,成为栋梁之才,从而体现出粟园围的官宦文化特色。
             作为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摄影家,我觉得万磊君对视觉艺术有着敏锐的追求,尤其体现在细节的捕捉和哲理思考方面。在书稿中不乏微
         观透视的特写镜头,如梁架、瑞兽、门当、户对、百子图、窗棂格、柱础石等,他认为柱础石如同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雕刻各种精美
         图案也寓意深刻,有独特之艺术审美。其间他在寿星围拍摄时,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香炉,古色古香,铸有“北胜社”三个字。他认为香炉是
         家族祭祀专用的,寿星围建于清末民初,“北胜社”刻上当时乡村宗族专用名字,说明家族已有了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
         虽然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庄园主与奴隶的“主仆”关系不同,但寿星围“北胜社”宗族之内结社经营,从中可以比较和思考这背后不同的
         商业文化。又如,在拍摄古建民居过程中,他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宗族为家的“聚族而居”方式改变了,宗族观念淡化了,都市
         人慢慢疏离了家族亲情和传统习俗,身在都市,只有家庭,没有故乡 ...... 其间凝结着他对现代化、城市化带来人生的感悟与文化的反思,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观念撞击。在书中万磊君编排了 13 篇十多年前写的散文,其文笔优雅、情感真挚,透露出作者走出四合院后的心路历程,
         表面上看似与围屋无甚关联,但其间的人性叩问、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还有一点是万磊君善于拍摄人物形象。在其《拥抱另一个自己》的影集中,他有一章《黎明百姓》就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此书稿中的人
         物肖像也很精彩。如拍摄于临塘乡水口村许屋围那张,里面在古朴的围屋里面,坐着一男五女六个老人,满脸沧桑而又慈眉善目,令人不禁
         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可谓过目不忘。
             这本书告诉我们,客家人在创造客家围屋的同时,也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同时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灵感。当
         年,著名客籍女指挥家郑小瑛和作曲家刘湲,就是以客家土楼为素材,创作出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交响乐《土楼回响》,作品远播海内外,
         荣获中华乐坛最高荣誉“金钟奖”。2007 年,我与郑小瑛教授同在深圳大学作学术讲座,共同为学校师生演绎了这一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
         2009 年,我与深圳大学赵艳教授等人合作,以客家围屋为背景,创作了大型歌舞剧《月照围楼》,该剧以“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
         原生态、吸引新一代”为原则,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从大围屋走出来的客家人的人生故事,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2021 年 7 月 16 日,“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同一天,在意大利举办了中国龙南“围屋之变——关于中国移民建筑的对话”
         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面展,以龙南客家围屋传统建筑与客家移民的生活方式为主题,进行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让传统习
         俗和现代生活发生关联。此展成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五个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之一。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机缘巧合,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围屋之变”专题展后,对视觉艺术有着敏锐追求的摄影家万磊君,便拿出了这本《围
         屋》专著,用视觉艺术参与到这场中国移民建筑的世界对话之中,这是很值得祝贺的事情。在翻阅书稿的同时,我与万磊君作过两场对话交流,
         涉及龙南的“山地客家”与深圳的“滨海客家”。万磊君对“滨海客家”这一新的命题很感兴趣,表示下一个创作领域,就是将镜头对准“滨
         海客家”的客家围屋。我赞赏和佩服他的艺术雄心,期待他的新作出现。同时,也匆匆撰写此篇文字,作为对他的新著《围屋》的衷心祝贺。

                                                                                                      2021 年 7 月于深圳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省情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38    九州摄影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